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教育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年来,山西大学致力于画好“大思政课”同心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要素育人,构建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实践育人与日常思政等多要素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从低头到抬头,再到点头
把单向输出的课堂转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想方设法让学生抬起头来,真正将课堂内容“入脑入心”,这是时代赋予思政课的使命。
在山西大学,一场以“我的马克思主义情怀”为题的本科生思政实践作品展览,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由学生们精心创作。
建模打印、编写程序、焊接组装……电力与建筑学院的学生正在展示他们的作品,随着风扇的转动,一幅马克思的彩色头像展示在大家面前。“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我们一次次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所折服。我和同学们决心做点什么。于是我们结合专业特长,做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画像的风扇屏。”作品的创作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想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生作品
让学生自己做主,真正融入课堂,实现从低头到抬头,再到点头的转变。1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断谋求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学生作品创作环节,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同学们在学习原理时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作业。目前已经收集学生作品4000余份,书法、绘画、剪纸、微电影、话剧等形式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这些作品是珍贵的宝藏,蕴含着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探索,彰显了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情怀。“这样的形式既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良好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利花介绍了开办展览的目的。
山西大学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努力拓宽“大思政课”育人路径。本科生的思政课实行“中班授课、小班研讨”,采取选课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学院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和上课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各门思政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发挥特色优势,做出多项教学改革举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着力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生故事、学生身边道德模范人物故事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案例,将思政元素与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打造增强学生亲和力和获得感的思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力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程,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插上飞入心灵的翅膀,打造形塑和提升学生治国理政能力的中国风格的理论法宝式思政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依托山西红色资源开发,融山西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于教学过程中,打造了“回顾山大校史”“红色精神在我心”“党的情怀”等品牌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并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到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
“四个自信”深植内心
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这些都是专业教师上好课程思政的“必答题”。
山西大学将课程育人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专业、各门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内涵,探索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在大学物理的授课中,讲到相应知识时,引申量子通信、航空航天、中子散裂源等大科学装置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现代物理方面的成就与差距,引导青年学子增强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在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李鹏老师正主持一场集体备课,这里是跨学科“格物致理工作坊”,讨论的是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学物理”该如何充分发掘思政元素,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
“可以在引申到大科学装置等中国制造时向学生讲明:中国制造的崛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从而使‘四个自信’深植学生内心,激发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逯慧老师参与了多次讨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一起摸索如何抓住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并加以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
格物致理工作坊资料
学校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和党务工作者集体备课,通过定期集体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内容,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行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环境科学研究所董川教授将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有机交叉融合,把复杂的科学观点用简单的生活语言表述出来,深受学生喜爱。博士研究生孙鑫程谈起“牛顿定律的人生启示”这一课深有感悟:“董老师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从自然拓展到社会领域。让我认识到世界是个回音壁,你对人恭敬,就是尊重自己,为人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这些课程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探索人文哲理,以崭新的视角对科技中蕴含的人文哲理进行思考,把人生观的教育贯穿于科学规律的教学实践中。
在“山西红色经典版画印刷实践”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回望烽火硝烟的历史时期,体悟革命年代的文艺创作。美术学院副院长、授课老师张桐源讲道:“整个课程的历史理论基础着眼于山西文化,注重将红色经典题材融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创作魅力的同时,体悟红色经典文化的精神内核。”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郭洲培在制作版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这门课让我从一个特别的视觉角度对革命精神进行理解,我对先辈们的钦佩与敬重之情日益加深。”
“山西红色经典版画印刷实践”课
山西大学“大思政课”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学科合力,充分挖掘人文历史、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融合各个学科的观点、方法、思维工具等,科学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底色发挥“大思政课”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强大功能。
从被触动到去行动
山西大学坚持理论与实践贯通,致力于让“大思政课”成为移动的课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扣地方和学校的特色、紧抓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温度、体悟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得,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了解世情、国情和民情,把所知所学用于实践,才能得到锻炼成长。在山西大学,有一支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实践成果入选教育部“小我融入大我”主题实践全国百佳精品范例。
实践队员们追寻着“红色足迹”,前往晋绥边区感受老区群众感天动地的创业历程。“我们要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田野生活的别样体验,让队员张新敏至今难忘:“我们分组住在村民家中,与大爷大娘一起做饭、聊天,学会了干农活的基本技巧,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实践队在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过的老解放军温守惠大爷家中举办“蔡家崖民兵”故事报告会,在革命后代、老教师刘贵海家中举办“南庄革命三杰”故事学习会。“神枪手史翠然虎口夺粮”“赵亨德游击炸火车”……队员想把这些生动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大家以革命老区乡村生活变迁为主题,开展访五老(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老党员、老干部)、写四史(村史、家史、社区史、脱贫史)活动,在入户深度访谈基础上形成了150余万字的口述资料。
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员入户访谈
山西大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联结,共同构成“大思政课”,打破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藩篱,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上出学生自主性、乐趣性,让青年学子从党的科学理论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继而身体力行成为理论的宣扬者、践行者。
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西蒲村,青年学子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接地气的宣讲,自动化与软件学院本科生郭之萱讲述了她的家乡忻州市偏关县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带领大家重温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听了今天的宣讲,我对党的最新政策方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西蒲村老党员赵彩红感慨地说道。西蒲村村支书赵宏彬在听完宣讲后有感而发,“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微党课‘干货’满满,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也将更加努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让青年学子们在宣讲中学习、在宣讲中成长。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中央宣传部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表彰。自动化与软件学院追寻红色踪迹志愿宣讲团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青年学子用案例、故事、生动的语言让理论宣讲入头脑,用心用情传“道”释“理”,解读时代内涵,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理解,做到“知行合一”投入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
山西大学将继续聚焦用好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多方主体协同发力,用心用情画好“大思政课”同心圆,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大思政课”既有“原味”,又有“鲜味”,让学生想听、爱听、入脑、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