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从晋北的长城脚下到晋南的黄河岸边,从太行深处的古村落到汾水之畔的产业园区,今年暑期,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逐迹先锋行”社会实践队带着精心筹备的课程、调研工具和服务方案奔赴基层。他们将课堂搬到乡村小学的教室、田间地头的垄沟、红色遗址的展厅,在服务中深化认知,在实践中锤炼本领,用青春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深入田野调研 见证乡村蜕变
队员们走进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调研该村依托国家扶贫政策,秉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理念,完成从贫困到振兴的跨越历程。在宋家沟村,其特色民居设计、修缮后的老建筑及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令人印象深刻,村民在脱贫攻坚中展现的团结互助、实干奋斗精神,不仅推动本村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听村干部介绍该村坚持把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动实践。
临汾市霍州市冯南垣村错落有致的民居、洁白的墙壁,处处散发着新生的活力,正朝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大步迈进。在汾西县段村,村口文化墙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字格外醒目,村支书展示的老照片里,曾经的土路、破旧房屋与眼前宽阔的水泥路、整齐的新房形成鲜明对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探寻革命印记 感受科技创新
走进太钢集团,转型浪潮扑面而来。太钢深耕创新,以“精品”战略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产学研协同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手撕钢”等特种材料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尽显技术底气与产业竞争力。
穿梭于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晋绥边区政府窑洞旧址、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间,队员们聆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百姓“倾家支前”及乡村蜕变的故事,感受到红色旅游激活发展动能、特色产业鼓起村民腰包的变化。队员们还用青春语态向游客讲述晋绥边区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
来到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讲解员介绍道:“千年前的工匠把佛经故事镌刻于石头之上,而如今我们借助数字技术让这些石刻‘开口说话’。”在数字保护中心,3D激光扫描以0.1毫米的精度为佛像进行细致“体检”;在文创商店,佛首纹饰被融入耳机、充电宝等产品中,“让文物活起来”不再是一句空话。队员们由此深刻体会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运城市盐湖之畔,历史的回响与自然的壮美交织。辽阔的水域、古老的堤堰无声诉说着 “盐运之城”的沧桑与辉煌。队员们怀着求知之心,深入盐湖生态保护区参观,独特的硝花奇观、悠久的“五步产盐法”遗址、现代化的生态保护工程……每一处景象都仿佛在低语,将队员们带回那个“南风起,盐始生”的繁盛年代,也展现着新时代盐湖的生态蝶变。
在运城博物馆,通过专家讲解和数字化展示,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运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青铜器的修复技艺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从传统建筑的营造智慧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刻内涵。
在晋中市平遥古城,现代化事物与旧时代文化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探访过程中,队员们结合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述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故事,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应用,更是一场成长的蜕变。队员们带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求知欲与“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在三晋大地的实践“练兵场”挥洒汗水。未来,太原学院将持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构建长效实践育人体系,让实践的火种在三晋大地持续燃烧,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太院学子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耀眼的青春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来源:山西青年报2025年08月21日06版
链接:http://sxqnb.com.cn/html/sxqnb/20250821/4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