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郝炯
近日,长治学院开展了“青马工程”专题培训,以“课堂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的创新形式,为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堂沉浸式、有温度的思政课。从石圪节煤矿的红色现场到专题培训的理论殿堂,再到交流研讨的思想碰撞,学员们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念,在解读时代中锚定方向。
现场教学 解码“奋斗密码”
走进石圪节煤矿工业遗产园区,学员们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实践学习。斑驳的苏式建筑、退役的机床设备、陈列的道钉回收竹筐,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传统——这里曾见证煤矿初创时的艰辛开拓,更记录着“三天轮”技术革新的突破时刻。多名学员感慨“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内核在细节中愈发清晰,对矿山先辈的坚守由衷敬佩。
在矿山解放纪念碑前,学员们身着统一校服,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词回荡在工业遗产园区上空,既是对先辈奋斗精神的致敬,更是青年一代接力使命的承诺。
最后,通过观摩实物车床、三天轮等生产设施,学员们直观感受到“技术革新”始终是石圪节精神的核心。
课堂授课 明晰“转型脉络”
如果说现场教学是“沉浸式体验”,那专题培训便是“理论坐标系”。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任刘隆为学员们作专题培训,深入解读转型的核心要义——“转型不是‘弃煤’,而是‘优煤’与‘多元’并举”,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新元煤矿的“无人值守”智能车间、华阳集团的无烟煤生产钠离子电池、美锦能源的“煤—焦—氢”产业链……一个个鲜活案例,让学员们清晰地看到山西转型的实践路径。
交流研讨 分享矿魂故事
学员们的感悟与行动是最好的答卷。课堂授课结束后,随即开展了学习交流汇报,有的学员计划毕业后参与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将“矿山绿色转型”作为职业目标;有的学员立志研究煤基新材料,希望延续石圪节“技术革新”的基因。众多学员纷纷表示将走进班级、社团,分享矿魂故事与转型知识。
“以前觉得‘艰苦奋斗’是口号,现在知道它是郝师傅井下的每一班坚守;以前觉得‘转型发展’离自己很远,现在明白它需要我们用专业能力去推动。”该校团委新媒体中心视觉部的张琪表示。从工业遗产中的精神传承,到专题培训里的时代解读,这场“青马”课程让红色基因有了新载体,让转型发展有了青春注脚。
该校学生会的李姿萱表示,红色基因从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奔涌的力量。作为“青马”学员,不仅要读懂这段奋斗史,更要接过先辈的“精神矿灯”,以理想为镐、以担当为钎,在强国建设的“主战场”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开采传奇”,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未来,长治学院团委将继续探索“一月一次专题培训、一月一次主题研学、一季度一次专题讨论、一学期一次素质拓展、一年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一年一次成果汇报展示”的“六个一”培养模式,打造长治学院“青马工程”培养品牌,让青年在“走出去”中触摸真实历史,在“学进去”中读懂时代使命,实现“听故事”到“讲故事”的转变、“学理论”到“践初心”的跨越,培育出心怀家国的青年先锋,书写青年与党同心、跟党同行的鲜活篇章。
来源:山西青年报2025年11月12日07版
链接:https://sxqnb.com.cn/html/sxqnb/20251112/5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