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益(前排右一)和战友们的合影
林小静
太原铁路局退休职工刘万益珍藏着一张摄于1952年冬天的照片,拍摄地是吉林省集安市。每次端详和摩挲这张照片,刘万益都能清楚地忆起自己和照片上8位战友拍摄时的情景。
1952年11月的一天,抗美援朝战场上甘岭战役战事激烈,刘万益和战友驾驶着机车在距离上甘岭战场最近的火车站等了两天两夜,也没等到撤下来的志愿军战士。这是他们进入朝鲜半年来,唯一一次空车去、空车回的运输。
“远处的炮声震得地都在颤动,有的炮弹还落到了我们的机车旁,但我们有严格命令,无论发生什么,一律不许下车,就等着志愿军撤下来,我们能马上启动列车,把他们拉回祖国,可是到最后,我们一个都没等到。”每当回忆起这些,刘万益老人都眼眶湿润。
刘万益和战友驾驶火车回到集安后,车班9个人心照不宣地共同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到当地的照相馆,拍一张合影。大家谁都知道,这是为“分别”做留念。他们每个人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9个人中,刘万益最小,当时实际年龄才17岁,是一名火车司炉。1952年5月初,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刘万益在老家偷改了年龄,向单位递交申请,志愿赴朝。5月16日,刘万益与运城机务段的习金等15人乘坐火车前往沈阳,换上志愿军服装后,前往通化机务段报到,并分配到一台入朝运输物资的机车上。机车上共9个人,分别来自全国七八个铁路局,上车后的当天晚上,刘万益便跟着车班战友驾驶着机车从通化到集安,牵引着一列军事物资,驶过鸭绿江大桥,奔向朝鲜战场。
那是刘万益第一次进入战场。皎洁的月光下,眼前的情景令他触目惊心:铁道两旁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弹坑,被炸毁的火车、汽车,被摧毁的房屋和树木随处可见。这些残骸在夜色的包裹中,显得那么苍凉。
不久后,除了刘万益,合影中的8名战友都不幸牺牲。
那是1953年4月下旬的一天,机车在夜色中载着粮食和炮弹向前线奔驰,行驶到熙川站时,天色放亮,按照命令,他们将整列车开进熙川站北1号山洞内,以躲避敌人白天的袭击。
下午4点左右,一阵隐隐约约的声音从山背后传了过来,正在洞外放哨的刘万益扬起头辨别着声音的来源,突然,一架飞机出现在眼前。
敌机!刘万益急忙扣动扳机,鸣枪通知洞内人员。然而,几乎是同一时间,敌人的炮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斜抛进了山洞。熙川北1号山洞传出“轰”地一声巨响,机车被炸、山洞倒塌,刘万益在轰炸中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不知过了多少天,刘万益才在沈阳的一家医院苏醒。车班其他8人已经全部牺牲,只有他一个人被救回国。
一周后,身体尚未痊愈的刘万益,怀揣着那张特殊的合影,找到领导,强烈要求重新返回朝鲜战场,回到铁路运输的行列中。
回到通化机务段后,刘万益和战友们执行的几乎都是最危险的运输任务,其中许多都属于有去无回的任务,但刘万益没有犹豫。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儿若牺牲,也是为国,请你们不要悲痛,也请原谅儿子的不孝。”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3个月后,刘万益回国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同事和领导发现,刘万益常常严重头疼、整夜失眠。经检查,在那次轰炸中,他的脑神经受到了严重损伤。在后来的几十多年中,一直要靠药物来减轻痛苦。
如今,刘万益老人已是耄耋之年。每当有人问他,对当年修改年龄奔赴朝鲜战场后悔不后悔时,老人都会拿出那张合影,深情地抚摸着照片上每一张年轻的面孔:“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去牺牲,没有什么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