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喜
1952年5月,位于太原的国营二四七厂接到了试制新中国第一门制式野战火炮——七六公厘野炮的任务。当时,工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工人中有70%是文盲和半文盲,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新产品试制任务,困难不小。
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工厂在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大规模改扩建的同时,配备了专兼职教员对职工分层培训辅导,选拔技术骨干分批去苏联学习;随后分配来的大学生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充实了工厂的技术力量。
1953年3月,新产品图纸陆续到厂,时任总工程师邓予成立即组织200多人日夜突击,4个月完成了图纸的翻译、描晒、资料消化和工艺装置准备工作,确保图纸、工艺、工装数据准确无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泽国被人们称为“活字典”,他查找资料、数据不需看目录,随手一翻即可找到,对主要数据更是倒背如流。技术人员同工人师傅紧密配合,攻克了大圆弧量具、五五钻模、表尺刻度夹具、多头花键量规等加工制作难关,保证了整个试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产品试制的难点之一是工艺装置的生产制造。当时工厂还没有工具车间,而新产品的试制需要精度高且复杂的工艺装置9538套。时任厂长牛连璧决定,集中全厂5级以上优秀钳工、机工展开攻坚大会战。在大会战的日子里,某车间主任刘文卿、工长王光银连续几个月不回家,吃住在生产现场。当时工人没有一分钱补贴,每天都早早来到生产岗位,干起活来忘记了时间,下班还得车间领导去“动员”。特别是在交接班的时候,常出现接班的工人已守候在旁边,当班的工人还迟迟不愿离去的情景。
1954年4月,全面试生产开始。职工们先后攻克了炮架薄壁钢件铸造、炮管深孔加工、标尺体加工、象限仪大齿弧制造等技术难关。炼钢工人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和规程,使复杂铸钢件合格率达95%以上。总装车间以张英、靳宝玉、高亮为代表的职工为了赶工期,几天几夜不下岗……
1954年6月,第一批新产品在工厂试制完成。7月,国家定型委员会对产品性能、材料、工艺等进行全面鉴定,认为符合资料和技术要求,可正式定型生产。这是新中国首批生产的制式武器,标志着我国兵器制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久,工厂收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发、中共中央办公厅给“国营二四七厂全体职工同志”的信函,内有毛主席于1954年10月25日亲笔签署的嘉勉信,对第一批七六公厘野炮试制成功的胜利表示了祝贺,信的全文如下:
第二机械工业部转
国营二四七厂全体职工同志们:
八月十二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七六公厘野炮成功的胜利。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的生产任务。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十月廿五日
在这封信的鼓舞下,国营二四七厂以不平凡的业绩创造了数十年的辉煌,一批又一批新型火炮离开这里,扬威战场,展现出“中国制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