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毛泽东同志写给著名女作家丁玲的赞美诗。
1933年,丁玲从南京出狱后,奔赴陕北,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血液。1937年8月中旬,以宣传抗战为主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成立,选举丁玲为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在西战团的成立宣言中写道:“我们愿赴疆场,实行战地服务,我们愿意以我们的一切贡献于抗日前线,与前线战士共甘苦,同生死,来提高前线战士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牺牲性,唤醒、动员和组织战地民众来配合前线的作战。”
毛泽东鼓励西战团的同志们:“你们要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与日本打仗,军队用枪与日本打,我们要从文的方面武的方面夹攻日本帝国主义,使日寇在我们面前长此覆灭下去。”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准备,9月22日,丁玲率领西战团40余人,打着红旗,唱着抗日歌曲,用7头小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用品,徒步从延安出发,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大家平均每天行进30里,每经过一个村镇,都要敲锣打鼓表演节目,并在土墙上刷写石灰标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1937年10月10日,西战团在临汾演出结束当晚,便乘坐一辆闷罐子货车沿同蒲铁路北上。12日抵达太原后,直接来到成成中学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在彭雪枫主任的安排下,丁玲很快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向他们介绍了山西的抗战形势,要求西战团在山西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共合作,宣传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次日,丁玲便代表西战团在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支持山西军民的抗日工作,呼吁各界团结抗日,一致对敌。
西战团走上太原街头表演活报剧、歌咏、秧歌舞,深入群众中演唱大鼓、打快板,多次到医院慰问演出。多数伤兵行动不便,他们便在院子里说相声、快板,唱大鼓和救亡歌曲,代表陕甘宁边区人民向抗日负伤的英雄们致敬。
西战团创作出《重逢》《到前线去》《孩子们》《第一次欢送会》等作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道理,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鼓舞了人民的抗战斗志。
独幕剧《重逢》是丁玲在西战团期间为抗日宣传而创作的第一个剧本,讲述了失散的革命情侣在沦陷区意外重逢,为保护重要情报而生离死别的故事。在太原多次公演后,根据观众的反馈,丁玲对剧本情绪和节奏进行了细致打磨,将故事高潮最终锁定在男主人公慷慨赴死。剧中悲壮哀婉的爱情故事激起民众抗日的意志。
1938年初,丁玲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还有很多缺点,但我们却在惊涛骇浪中更加坚固起来了。这一支小小的支队,将还在西北各地游击一阵,以求我们能有帮助于各地方工作者。”
1944年10月,西战团撤销建制,全团人员编入鲁迅艺术文学院。
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