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财经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级重点团队答辩会在坞城校区举行。来自全校的103支实践团队、1044名师生于7月至8月间,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分赴各地,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科研助农等多个方向,开展了沉浸式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团队累计提交实践调研报告及总结 200份,发表纪实简报129份,形成照片、视频等实践资料150余份。活动影响力广泛,先后获院、校及县市级新闻报道194次,省级媒体报道21篇,国家级媒体报道18篇,生动展示了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展现了山财青年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思政引领淬思想,青春奉献续精神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我能在历史遗迹中真切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未来,我们会以实际行动弘扬红色精神,让青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光芒。” 一名实践队员表示。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红脉 80 解码”“星火乡传”“寻迹・逐梦”“薪火逐光” 4支实践队,分赴长治市武乡县、黎城县、潞州区,大同市平城区及太原市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各团队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地方实际需求,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文化服务、乡村帮扶等多元实践,队员们从革命旧址的峥嵘记忆中汲取信仰力量,从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中感悟精神价值,从思政课堂的红色教育中坚定传承信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脉80解码”实践队与武乡县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合影
公共管理学院“逐光探迹”实践队关注“数字赋能”红色传承,赓续文脉辟新径,亲身体验VR、AI对话、数字触控屏等创新项目如何应用于历史叙事。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科学评估其应用效果与公众接受度,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提供实证依据。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传捷”实践队构建“多地联动+主题贯穿”的实践布局,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核心,串联山西、陕西、江苏、青海四省红色地标开展系列活动,形成跨区域红色文化传播链条。
应用数学学院“数智兴农”实践队结合地方特色,通过参观黄沙洼、右玉精神展览馆、右玉县博物馆,了解右玉生态治理历程与历史文化,将右玉精神融入实践。
各实践队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动抗战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青年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下乡深察农桑事,振兴精绘阡陌图
团委着力通过“品牌化 + 创新性” 打造实践载体,激活特色项目的示范辐射效应,依托重点团队培育特色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推普兴乡”实践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为核心,走进山西省昔阳县,融合红色基因传承、乡村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保护与文旅创新,深入乡村开展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推普+多元文化”融合赋能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非遗传承深度结合;同时构建“智力+资源”校地协同联动模式,与昔阳县文旅局、大寨镇政府等合作,达成“武式太极拳进校园”等意向并为布老虎等非遗产品开发视觉系列产品拓宽电商销路;此外实践队还推动红色与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及产业转化,在大寨村讲解历史场景重温创业历程、协助非遗传承人优化直播话术推广技艺。构建了 “智力 + 资源” 校地协同联动模式,实践活动既解决乡村语言沟通痛点,又为非遗传承、红色文旅发展提供方案,成功入选全国推普实践重点团队,其“语言 + 文化 + 产业”的服务模式成为校地合作的典型案例。
经济学院组建五支小“经”英实践队,围绕乡村振兴、青年基层就业、县域规划、揭榜攻关、两弹一星等核心主题,聚焦特色农业、文旅融合与惠民服务,Z世代青年基层就业,多维度调研经济转型、文化传承等领域,为乡村注入青春动能。

法学院“红星法援”普法实践队参观实践地村委会
法学院各实践队以“红星+”体系为核心,紧扣红色法治文化传播主题,围绕“调研”“文化”“宣讲”“演绎”“实践”多个维度,面向乡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金融学院4支专项实践团队:打造“融易通”活动品牌,开展了“产业+文化”双轨调研,“红色+金融”专业融合,“校地+校企”联动协作等多方面实践活动。

“绘梦向阳”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在彩绘墙前合影
科技下乡促发展,创新兴村绘蓝图
从理论研究到田埂间的实际应用,“三下乡”成为科创成果落地乡村的重要桥梁。我校多支实践队深耕乡村一线,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聚焦农村能源转型与老区产业融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实效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统计学院博士科技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统计应用”为主题的实践调研,重点聚焦 BIM 建模、GIS 应用、多源数据融合与三维可视化等环节,全面挖掘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统计学需求与痛点。
“绿动芮城·零碳青春”实践队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低碳发展需求,奔赴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庄上村,以“光储直柔”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为核心探索方向,助力农村能源转型。实践中,队员们将专业理论与农村实际场景精准对接,通过走访农户记录能源使用现状、梳理设备适配难题。
财政与公共经济学院“晋锐先锋”实践队以“精准涉税服务,助力基层发展”为实践主题,聚焦个体工商户与乡村群众的税收认知需求,开展调研与宣讲行动。
国际贸易学院“晋商新声青年”实践队突出跨学科融合,涵盖多专业学生,打破单一专业壁垒,构建“金融历史+”复合型调研视角,走访日升昌票号、蔚泰厚票号、中国商会博物馆等地调研,形成《晋商精神与新时代融合路径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青春筑梦·晋善晋美”实践队前往新绛县“三楼”,通过“理论学习+科技实操”,为“三楼”建立数字化档案,助力古建保护与文旅推广。
工商管理学院“陶艺筑梦实践队”紧扣“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主题,暑期深入怀仁市开展社会实践。队伍走访当地瓷业、访谈非遗传承人、诊断产业链短板,更聚焦乡村电商,为企民开展“云技术”培训,并组织电商直播培训与联合带货活动,助力陶瓷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是“文旅+数字”的生动实践。
信息学院“助农云创”实践队创新采用“电商赋能+产业调研”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模拟直播、加工厂实地考察等方式,系统研究农产品上行路径,为县域电商发展提供新思路。
会计学院“煤乡新脉发展队”赴山西忻州等地,聚焦资源转型与乡村振兴,走访南峁新村、忻州神达望田煤业、同舟煤业及晋控电力天桥水电站,用财经知识分析产业账本,论证资源转型与乡村振兴协同关系。
资源环境学院将学科专业赋能实践,凸显“地理+”特色,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优势,运用GIS、遥感、CAD等专业技术手段开展实践,复原古建筑,使用ArcGIS软件技术手段,设计了多层次、宽领域、大力度、破坏小的生态旅游地图——“峦光”生态地图,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精准化政策建议。
此外,学校主动对接全省“十五五”规划编制、访企拓岗等重点工作,同步推进校友联络、招生宣传、西部计划志愿者慰问等任务,形成“实践一次、多效赋能”的协同格局。既为地方发展送智力,也让学生在服务中长才干。这种联动模式让实践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校地共赢的“双向奔赴”。

“绿动芮城·零碳青春”实践队员在光伏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实践搭桥连职场,青春试步悟生涯
我校以“三下乡”为纽带,搭建“校园-职场”衔接桥梁,帮助学子在岗位历练中明确职业方向,让青春选择更具“大地温度”。
夏日炎炎,关爱不停。山西财经大学“晋彩财商・成长护航”志愿实践队的 14 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太原市迎泽区新建南路一、二社区开展了为期 10 天的公益服务活动,聚焦新就业群体子女、双职工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需求,将课业辅导、晋商文化传承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用青春力量为孩子们的暑假添彩,也为减轻新就业群体生活压力注入温暖动能。
经贸外语学院实践队围绕“双龄关爱行动”开展专项实践,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两类群体,开展为期15天的外语教学、情感陪伴、生活帮扶等服务。活动不仅搭建起高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平台,更让志愿者在基层服务中锤炼技能、明晰职业方向,这份扎根一线的历练,不仅为青春择业增添底气,更让成长充满“实在重量”。
体育学院实践队前往西渠村等地,为村民们带去了柔力球拍、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并开展了柔力球教学,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
中德学院暑期“三下乡”星火传承实践队走进科技企业——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调研“新质生产力”发展,并结合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半导体产业链技术创新成果,感悟青年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中的使命担当。

“晋彩财商 成长护航”实践队员陪伴孩子们做手工
为了开展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委建立了“策划-实施-总结-转化” 的全周期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活动规范高效落地,确保实践质量与安全双达标。在前期筹备阶段,学校通过“学院推荐 + 自主申报”组合模式筛选团队,并要求每支团队配备指导教师、明确课题方向,同时开展专题培训覆盖调研方法、安全应急、宣传技巧等内容;在中期实施阶段,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要求各团队每日报送实践简报,所有团队需在官方平台报备信息并购买保险,团委实时跟踪进展、动态解决问题;在后期总结阶段,通过结项答辩严格审核调研报告、宣传成果等材料,既要求报告符合学术规范,又注重成果转化,将优秀实践案例汇编成册、推动调研建议对接地方部门,形成“管理有规范、成果有价值、安全有保障”的实践生态。
在这段充满汗水与收获的旅程中,师生们扎根一线、深入群众,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不仅为基层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更在实践磨砺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凝聚了丰硕成果。未来,山财学子们将继续怀揣热忱与理想,紧跟党的步伐,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