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太原植物园科研人员任保青在永济市中条山山脉雪花山上海拔1200米的阴生环境中再次发现珍稀物种——山西黄芩,这是该物种时隔67年后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作为全球范围内我省独有的物种,此次发现不仅刷新了山西黄芩海拔分布范围,也破除了先前关于该物种已自然消亡还是仍有存续的存疑,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更是我省生态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慧眼识“株” 屡次发现新记录
任保青向记者介绍,山西黄芩现存的模式标本是由黄河调查队于1957年5月27日在永济雪花山海拔1500米的沟底阴翳处所采集,此后再未有关于此物种的标本记录。“针对一年生植物来讲,此次发现实属幸运。”言谈间,任保青难掩激动与欣喜。
2010年,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任保青来到太原植物园工作,依托前辈们撰写的五卷本《山西植物志》,立志对本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进行摸底调查。14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山西,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更是多次踏勘。
每年三四月份,随着植物花期的陆续到来,任保青和他的团队便开始野外考察,这样的奔波基本要持续到11月份。“标本采集要么带花,要么带果,所以我们在这段时间会频繁去野外,采集标本和种子。”刚结束上一段采集工作的任保青,皮肤还留有日晒痕迹。不外出的日子里,他就在研究所处理样本、缝制标本、编纂条目、嫁接花木以及筹备来年工作。
有心人,天不负。任保青和他的团队先后发现蕙兰、无喙兰、少花万寿竹、五台山延胡索、丁香叶忍冬、尾叶铁苋菜等一批珍稀濒危植物,采集并鉴定了1万余份植物标本,汇编成册,于2023年出版《山西野生植物1000种》。
“有些植物也许在别的地方还有分布,但是在《山西植物志》中没有记载,我们将其称为‘山西植物新记录’。在《山西野生植物1000种》这本专著中,这样的新记录有近百种。”下一步,任保青的团队将筹备启动植物志修订相关工作。
儿时志趣 全心钻研二十载
说到进入植物研究领域的机缘,任保青笑了:“小时候有来村里采药材的人,拿着一本中草药图谱,上面详细记录着植物的形态、药效等,对于体弱多病的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时候我就想认清楚每种草药。”加之后来升学想更好帮助家里务农,报考时他毅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没想到,从事植物研究的这一程,任保青一走就是二十余载。
从硕士到博士,任保青一直致力于桦木科桤木属的相关研究。凭借专业所长,他有意将桦木科作为太原植物园的一大特色,而初建的太原植物园也为其继续收集所研究类群提供了良好平台。截至目前,太原植物园拥有来自国内外81个种源地6个属的33种桦木科植物,其中国内桦木科桤木属物种已全部集齐。
“其实,任何一个好的植物园,无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尽管困难比较多,但我们仍会把它作为重点长期做下去。因为植物园本身就是集收集、展示、保存、保育、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任保青说。
此外,任保青及其团队在植物繁育技术研究中也取得诸多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4项。在太原植物园科研中心实验基地,他们已陆续将数十种濒危植物引种进来,成功驯化南方红豆杉、丽豆、翅果油树、丁香叶忍冬、青檀、文冠果等一批珍稀树种,不遗余力帮助植物“落户”植物园;还与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合作,首次完成我省特有丽豆和翅果油树全基因组的分析和注释。
言传身教 科普任重而道远
无论是科研还是科普,植物分类都是植物园工作的关键一步。为提高团队的植物分类能力,以此见长的任保青在“传帮带”工作中有自己的理念和方式。
“我一般建议大家选择比较熟悉的类群作为钻研的支点。在其深入的过程中,将分类学的知识不断渗透,循序渐进,培养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理念。”任保青强调,这项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并非朝夕之功。
因此,他每次外出考察,都会带着大家熟悉植物分类工作流程。“在采标本或认知某一重要物种时,我们要对它的周边环境进行记录。回来之后,还要跟植物有进一步的接触,通过长期观察,摸索其脾性进行驯化、扩繁。这一套流程需要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才能形成系统观念。”严谨细致却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中,不难看出他的用心。
见到乡民仅凭一知半解跟风随意采摘中草药,面对公众对“山西黄芩/山西的黄芩”的概念混淆,他深刻认识到科普工作之路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做好科普工作,任保青经常作为主讲人,参加植物园每周三开展的员工科普讲座,为同事们讲解植物分类相关知识。从点滴做起,为科普献力。
临别前,站立于长裂太行菊引种驯化试验田前,任保青指导记者揉摸其枝叶,感受它的气味。他笑着介绍:“辨识植物有时候不仅要靠外形,还需要结合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系统识别确认。像臭蒿(黄花蒿),便是因气味而得名。”他渊博而风趣的讲授、轻快又沉醉的模样,是兴趣、专长与工作有机结合的具象化幸福。
记者 尹 哲 见习记者 赵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