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少年到百战英雄再到红色讲师,杨荣华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诠释了什么是“抗战精神”,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回忆过去走过的路,和过去牺牲的这些同志们,有时候会想得晚上睡不着觉……
9月3号这天,杨荣华特意穿上了珍藏的军装,胸前的一枚枚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指着其中的“独立功勋荣誉章”告诉记者,每当看到这枚勋章,就会想起抗日的那段烽火岁月。
1937年115师师部就在我们村。村里建立了第一届党支部,在一个月的时间,有120名优秀青年报名参军。我参加了村里的抗日剧团、写标语口号,后来又参加了民兵游击组的活动。
1943 年的秋天,16 岁的杨荣华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考验。那天,100多名日伪军突袭五台县蒋坊村,他和民兵游击组的战友抱着石雷断后。
这时候是伴随着鬼子的子弹跑来跑去,嗖嗖嗖从头上飞。上午一直跑到下午,到黄昏的时候,村子里已经乱了,我们游击组9个人,两个同志牺牲了,一个被俘了。
带着战友的牺牲之痛,1945 年 2 月,18 岁的杨荣华正式参加革命。他在修械所造武器、深入敌区探情报,亲历太原解放;1951 年 6 月,时任连队指导员的杨荣华,又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战场。
连续行军28 天,每个战士身上背的东西有五六十斤,身上没有一块干的地方。每个人脚上都打了泡,水泡、血泡。敌人的飞机还在天上破坏、扔炸弹。
城山阻击战,是杨荣华入朝后的第一次大考。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重炮,他和连队的战士们 “工事毁了再修,阵地丢了再夺”,用简陋装备打退敌人进攻,全连荣立二等功。真正让连队名扬全军的,是 572.4 高地攻坚战。战前两个多月,杨荣华带着小分队摸清敌人所有碉堡,反复沙盘推演。总攻时,突击队被炮火打散。危急时刻,他带领炊事员、通信员组成临时突击队,硬是攻克了被敌人称为 “铜墙铁壁”的阵地。一次次炮火硝烟里的冲锋、坑道中的坚守,都成了杨荣华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片段,在他心里,最难忘的还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文书张计良,白白的脸,是个中学生。山沟被敌人的炮弹封锁了,指挥所有个小洞,我的上半个身子在洞里,两条腿还在洞外。一排炮弹来了以后,张计良一扑,扑到我身上,压住我的两条腿了,头部中弹,牺牲了。
离休后的杨荣华是太原市“小店老兵・红色讲坛”的主讲人。在学校、社区里,总能看到他挺直腰板,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的身影。近日,他又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青年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要看一看我们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切伟大都是我们自己双手创造过来的,要继承抗战精神、勇做红色传人。(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