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的太原,天高云淡。
秋阳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穿过太钢不锈冷连轧厂的高窗,在地面投射下一条条光斑。
作业区2#RAP线的轧机正开足马力,轰鸣如战鼓。10米高的天车吊着20吨重的钢卷缓缓掠过,光影落在巡检的牛国栋身上。
他穿着深蓝色的工装,攥着巡检记录本,目光如炬,扫过每根辊道、每个仪表——这里是他扎根26年的阵地,这些设备是熟得能摸清“脾气”的“老朋友”。就在前不久,这位大伙儿口中的“轧钢牛人”,刚刚站上“大国工匠”的领奖台,捧回了工人队伍的最高荣誉。

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太钢不锈冷轧厂特级技师牛国栋
一身“牛”劲
“我老家在文水,刘胡兰的故乡。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就觉得干啥事都得有股‘不认输’的劲,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点名堂。”牛国栋的目光里满是坚定。
1997年,刚从太原冶金工业学校轧钢专业毕业的他,走进了已在钢铁行业深耕60余载的太钢。彼时的他不曾想到,这场初遇,会成为一辈子的坚守。
入职仅10天,一封成人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厂里——他考上了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脱产两年就能拿到大专文凭。“换别的单位,未必会给刚入职的新人这样的机会,太钢却批了。”时隔多年提及往事,牛国栋仍难掩激动,“太钢对我恩重如山,没有它的成全,就没有我的今天。”
两年后,他不仅拿到了大专文凭,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意外地通过了公务员考试。一边是体制内的“铁饭碗”,一边是车间里轰鸣的轧机,该怎么选?
他最终选择回到太钢,理由很简单,“我叫国栋,学的是轧钢,我想在能发挥专业的地方,做真正的‘栋梁’。”就这样,他的轧钢之路,在24岁这年正式启程。
第一次站在轧钢机前,牛国栋既兴奋又莽撞。
不锈钢不像普通钢材,不仅坚硬,还极富弹性。卷起来的钢卷像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得靠三道钢带才能捆住。要轧制,第一步就是“开卷”,剪断钢带,给钢卷松绑。
“我当时觉得自己是轧钢专业毕业的,这点小事不算啥,拿起剪子,‘咔嚓’就是一下。”
下一秒,呼啸声迎面扑来,被剪断的钢带像蓄满力的皮鞭,直接甩向他的脸,下巴瞬间火辣辣地疼。
“疼是其次,更难受的是丢脸,把这么简单的活都干砸了。”牛国栋摸摸下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窘迫的瞬间。好在师傅没责备,下工后找他谈心:“想要轧好钢,光胆大可不行,得心细,还得慢慢磨。”
从那时起,他不服输的“牛”劲被彻底激发,车间里多了个“螺丝钉”:师傅操作时,他在旁边盯着,把每个动作、参数都记本上;下班后,一个人在车间揣摩轧机构造,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遇到不懂的,他追着老师傅们问,哪怕是“手感”这种抽象的经验,也要问出个所以然。
老师傅们见他勤快又较真,也乐于把“绝活儿”传给他。不到一年,牛国栋就成为班组里的技术能手。
2006年,牛国栋代表冷轧厂参加太钢第27届职业技能技术比武,一举摘得轧钢“状元”桂冠。2007年,他又凭借过硬本领蝉联冠军。2009年开始,荣誉更是接踵而至:他被评为太钢特级劳模、山西省特级劳模、山西省十佳班组长,还荣获了山西省青年五四奖章。
他的故事,开始渐渐走出太钢,走入人们的视野。
一手“牛”活
“这可不是普通钢板,是‘太钢手撕钢’的‘口粮’!”牛国栋指着生产线上刚打包好的0.2毫米厚的钢卷让记者看,“看这表面多光滑,看上去像镜子,摸上去像绸缎。”
“手撕钢是太钢的名片,这‘口粮’可不能出半点岔子。”他说。大家都知道手撕钢能薄到0.015毫米,却少有人知道,要做出这么薄的钢,得先把基础冷轧钢的精度卡到最严。为了守住这条底线,牛国栋带着团队摸索出了一套操作办法,不光把钢卷厚度的命中率提升至99.5%,连板型的平直度也做到了业内最好水平。
沿着1000米长的生产线行走,牛国栋指着轰鸣的设备打比方:“轧机就跟咱们家里的擀面杖一样,厚钢卷从那头送进去,经过二十辊轧机来回压,到这头就变薄了。现在咱们能轧到0.8毫米、0.5毫米、0.2毫米……都能精准控制。”
问及冷轧和热轧的区别,他三言两语就讲明白了:“热轧是高温轧,就像烫面,轧出来的钢卷表面粗糙、精度低,一般用在建筑工程;冷轧是常温轧,就像正常擀面,表面光洁、精度高,家电、精密仪器里都用它,咱们熟悉的手撕钢,就是冷轧出来的。”

钢卷厚度啥区别,尺子来展示
可钢卷从厚轧到薄,半点错都不能有。力道没掌握好,钢卷要么起皱,要么直接破掉,一旦出问题,对企业来说就是不小的损失。为此,牛国栋总结出“精、细、勤”三字诀:操作要精准,调参数要细致,查设备要勤快。靠着这股较真劲,为手撕钢的研发稳稳守住了原材料这道关。
常年泡在车间,他练就了两项“独门绝技”。对20辊森吉米尔轧机,他能“一听准”,通过声音就能判断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对冷轧不锈钢带的板型,他能“一眼判”,目测板型平不平整、合不合格。
2011年,“牛国栋工作室”成立,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只要有难题,他永远是第一个冲上去的人。
2012年初,太钢引进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宽幅光亮板生产线,这设备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可国外专家对核心技术守口如瓶,调试时故障不断。
“难道离开他们,我们的机器就不转了?”牛国栋不服气,主动请缨担任宽幅轧机大班长,接下调试重任。
他带着团队日夜钻研,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攻克难关,实现一次过钢成功。试生产15天后正式投产。创下了单机架轧机调试时间最短、投产最早、产品质量起点最高的纪录。
在他眼里,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BA板是不锈钢里的“工艺品”,对尺寸和光洁度要求特别高,可当时生产命中率低,成了太钢进军高端市场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个问题,牛国栋多次奔赴优秀企业取经,回来后带着团队反复试验,摸索出了专门的操作法。推广后,半年内为企业增效450万元。
从刚入职到现在,牛国栋经历了4次冷轧机的更新换代。每一次都要摸索全新的工艺技术——太钢的不锈冷轧工艺全球领先,但生产新品时却没有经验可借鉴。“每次用新设备,都是挑战,也是锤炼。”这么多年来,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也把自己炼成了一块经得起考验的“好钢”。
一批“牛人”
这些年,依托创新工作室,牛国栋把党员职工凝聚成攻坚团队,用“一块好钢”带出更多“好钢”,靠一个“牛人”带出了一批“牛人”。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该如何拥抱智能化,拥抱新质生产力?
牛国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始终葆有学习与创新能力。
工作室定下“一月一课题、一月一攻关、一月一总结”的规矩,团队在消化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项优化轧制工艺、迭代操作方法,把纸上理论变成“车间实效”。
传艺更要传“魂”。牛国栋将20多年轧钢经验凝练成《冷轧带钢操作手册》,自掏腰包打印成册,挨个送到工友手上。同时,他在工作室搞起“微创新擂台赛”,鼓励徒弟们带着问题来“打擂”。
2024年,徒弟王月省就在他的指导下,改进出全新辊型调整法,让某特种钢板成材率提升8%,一举摘得公司创新大赛金奖。

一个“牛人”带出了一批“牛人”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职工开始关注技能提升、勇于创新实践,为太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
工作室的“成绩单”也愈发亮眼:累计总结先进操作法35项、完成创新成果150余项、申报专利65项,其中近半数成果在太钢及其他基地推广应用,累计创造效益超9980万元。2024年底,太钢冷连轧生产线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到27%以上。
在他的手把手指导下,一大批技术工人快速成长:7人获评太原市技术能手,15人成为太钢技术能手,10人晋升高级技师。
如今,这些他带出来的“牛人”,已撑起太钢冷轧生产线近半数关键岗位,成了生产线的“顶梁柱”。“牛国栋创新工作室”也被评为“山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人社部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6载光阴流转,牛国栋用努力、坚持与创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钢铁传奇。
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荣誉清单里是沉甸甸的认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更难得的是,他连续3次当选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3次以太钢工人党员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还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他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以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为民族工业锻造“钢筋铁骨”。那些精准轧制的钢卷、攻克的“卡脖子”难题,不仅筑牢了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的发展根基,更让“中国制造”的光芒,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