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岳山麓沁源县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在广泛抗日宣传的基础上,各种群众组织积极建立,其中,由10至15岁的儿童组成的儿童团是根据地里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
天真活泼的儿童们,能为根据地建设作出贡献,是和党的深入宣传教育分不开的。早在根据地建设初期,党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教育。在根据地物力、财力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各级党政机关为儿童团举办了短期训练班,当时在晋东南地区做群众工作的很多同志都曾为儿童团讲课。儿童们学文化,学军事教育,还学政治。
沁源地处同蒲路、白晋路沿线据点的封锁之中,儿童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站岗、放哨、查路条,配合清查汉奸、特务,维持根据地的秩序。晚上由自卫队、民兵放哨,白天由儿童团在村头站岗、放哨,两人一班,一轮一个小时。他们肩背砍刀,手执红缨枪,站在路口,很是威武、认真。凡是路过的行人必须问清情况,仔细检查有无违禁品,并查看路条属实后方可放行。对形迹可疑的人,儿童们就拉住手、抱住腿、大喊大叫,甚至打锣敲钟惊动全村,坏人要想脱身是难上加难。
儿童团还是根据地抗日宣传的重要力量。当时根据地流传着一支儿歌:“宣传队来了!宣传队来了!在大庙,在大庙,一个铜子也不要!赶快跑!快快跑!”随着各村儿童团的成立,编村(相当现在的乡)、区、县都有了儿童团的组织和干部。在八路军、决死队工作队的指导下,在学校教师们的帮助下,一些儿童团组织起歌咏队、小剧团,到附近一些小村庄去演出。扩军宣传、“减租减息”宣传、“生产自救”“反扫荡”宣传,以及各时期的重要任务,儿童团都能积极配合宣传。儿童团的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每次演出到深夜,乡亲们就热情地把他们拉到家里吃饭、住宿。
为了鼓舞人民群众反“扫荡”斗争的信心,儿童团在各村宣传抗击日寇的事迹:民兵英雄药炎明一根木棍斗敌人,打得鬼子脑浆涂地;38团6连在绵上县(属今介休县)复仇大队配合下伏击日伪军,一举歼灭日伪军大队长以下60余名……通过宣传,坚持抗战到底、不当汉奸的信念更加深入人心。
1942年冬,日寇占领了沁源县城和几个据点,软硬兼施企图让沁源人民屈服,可是,全沁源县8万人没有一个当汉奸,没有一个村组织“维持会”。 据有关资料统计,抗战八年,8万人的沁源,参军、参战的超过万人,这一万多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曾是儿童团成员。党中央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敌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区的金城汤池”“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这是党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坚持抗战到底的成果,这一成果,有着太岳区儿童团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