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欢
1938年,山西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夜校识字班,扫除文盲成为根据地一项持续开展、坚持不懈的教育任务。
扫盲教学以民众识字课为主,亦包括教写字、唱救亡歌曲、训练科目、国难讲话(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时事等方面内容)、军事常识(如关于秩序训练、整队、集合等军事常识,养成民众遵守纪律之作风、迅速敏捷之习惯),并于学期结束时由县或区工作人员到校监督毕业考试。
针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扫盲识字所教内容灵活机动。干部先学工作中急需用到的文字;农民先学日常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字;妇女先学纺织记账用的字;抗属先学写信等。“做甚学甚”成为识字教学的原则,如配合减租减息工作就教“减租”二字;生产时就教和生产相关的字。政治教育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把口号“雇贫中农是一家,团结翻身力量大”作为识字教育内容,让学员识字的同时,也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识字教育的教材编排以插画配合课本文字、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直观更利于群众理解,且使课本内容丰富生动,有效地调动群众的兴趣。如《民众千字课》第五课为耕种,内容为“到了春天农民耕种忙”,内容下方配春耕的图画进行图文讲解。
在扫盲过程中,有小学创造了“一字传习法”配合识字教育的开展,方法为小学设立一个识字牌,每天在上面写一个和乡村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字,小学教员教会小学生,小学生回家后将这字写在家中的小黑板上,利用晚上吃饭和闲谈的时间,教会家中成员识字。
遇上春耕、夏种等农忙时期,想要集合群众到固定学习场所学习比较困难,于是创造出各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如在人流量大的街道设置黑板,在上面写上生字供群众每日学习,学会的人再教家中不会的成员;在村口岗棚边挂一块黑板,上面写上生字,行人路过查阅路条后,问其可否认识黑板上的字,若不认识随即教于行人。
识字教育普遍采用“见物识字”的教学方法,即走到哪里都有字,将识字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村子里面的墙上写“墙”字,橱柜上写“橱”字以及各种厨具的名字,各种家具上贴上名字字条,锅台上也贴上字条,做饭时可以边做饭、边识字,推磨时教“推磨要推细”等常用词;游击队员在平日训练空闲时,学习“埋地雷”“打游击”等战斗中常用的词;儿童团则利用站岗放哨时教乡村民众识字。生字的选择标准由简单到复杂,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且易于掌握之字为首选。
1939年,晋察冀边区约有20余万学员接受了识字教育,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平均每位学员认识生字150至160个,其中女性学员参加识字教育更为积极,每人普遍识字150至250个。1940年,太岳区接受过短期识字训练的青年有5000人、妇女识字班有200多个,晋察冀仅四分区共扫除文盲12万人。即使是在敌人占领的太原,据统计,至1940年共设识字班1257个,共有学员5970人,由此可见,识字教育开展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