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喜
1937年10月初,八路军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率部队挺进敌后,以五台山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随后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一批五台籍太原兵工厂工人从太原回到老家五台县。晋东北游击大队司令赵尔陆了解情况后,迅速找到聂司令员建议:这些人修枪造炮个个技术熟练,正好成立自己的兵工厂。聂司令员听了,连连夸奖:“太好了!这些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看先成立一个枪械修理所,筹集修理工具和设备,进行枪支修理,等以后队伍壮大了,再建兵工厂,生产我们自己的手榴弹、地雷、子弹,这样才能彻底满足我军消灭打击日本鬼子的要求!”
聂司令员看到这些工人后很高兴,宣布成立军区供给部修械所,任命戎修德为所长,命令军区炊事班杀猪宰羊,热情招待。这些工人们见八路军如此关心和器重他们,个个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干,修好武器,多多消灭日本鬼子。
工人们呼朋唤友,很快扩大了队伍,1937年12月,修械所成立,属军区供给部管理。当时条件很差,照明用油灯,动力全靠人工。拉风箱、烧铁炉、抡大锤,手工锯、手工刨、手摇砂轮。这些工人确实不简单,不仅能修理枪械,很快生产出红缨枪、大刀,而且能装配枪支、子弹,制造手榴弹、地雷。不仅用于八路军、基游队,而且武装了儿童团、自卫队,为打击日伪、粉碎经济封锁起了很大作用。
那么这修械所在哪呢?就在太行山长城晋冀分界线上,驼梁山腹地、五台县跑泉厂村。抗战期间,跑泉厂村村民为修械所的创建和发展都出过不少力。
随后,各边区、各军分区相继成立修械所,散落在各地的太原兵工厂工人,成了“香饽饽”。
1938年9月,日军纠集华北五万兵力,进攻晋察冀边区。10月3日五台县城沦陷。随后,军区供给部转移到河北省阜平县羊道村,跑泉厂村修械所迁移至河北省平山县桑园口村。修械所迁移时,由于情况紧急,时间仓促,部分军械来不及运走,只好就地埋藏。
“扫荡”过后,军区将平山县桑园口村修械所改称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一修械所。同时,将部分人员与机器设备回迁跑泉厂村,组建成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二修械所。
这时的跑泉厂村修械所,已经设有机工股、木工股、铁工股、锻工股等,门类齐全,不仅能制造刺刀、地雷、手榴弹,而且能仿制八音子手枪、手提式冲锋枪、捷克式步枪等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