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季,新学年伊始,太原县辛村高小增加了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教师——牛乐道。牛乐道是本村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温文尔雅、谦逊随和,加之识多见广,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尤擅体育,所以备受师生们敬重。牛老师这一次回村任教,除了完成一般的教学任务外,还受清太秘密县委的重托,开办知识青年训练班,引导敌占区知识青年走革命之路。
当时,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进入反攻阶段,但清太徐平川由于紧靠省会太原,日军统治更加残暴。沿太汾(太原至汾阳)、太徐(太原至徐沟)公路,十里八里扎一据点;闾邻制度纵横勾连,一人有嫌,周围人都蒙受牵连;稽查关卡星罗棋布,老百姓探亲访友或外出赶集做小本生意,得随身带“良民证”,无证者按“共党”“八路”论处。辛村离北格镇敌据点仅7里远,村内政治情况相当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办知识青年训练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敌人的鼻子尖底下进行革命活动,必须涂一层保护色。旗帜不能鲜亮,否则不但容易暴露,还会把意志尚不坚定的知识青年吓跑。再三思忖后,牛乐道决定,以高小“补习班”的名义,秘密开办知识青年训练班。主意拿定后,经过与仇视日军、关心青年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校长程千之、教师郝书绅商量、筹划,辛村高小“补习班”正式开办。
补习班名义上是招收高小毕业未能考上中学的青年学生和从太原辍学回乡的中学生补习深造,实质上是教育、动员学生们跟随共产党走革命道路。补习班名义上设有文化课、修身课,实质上课课都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程校长讲理化课,他不仅给学生讲物理、化学知识,还介绍当时的中国由于科学不发达,国弱民穷、受人欺凌的境况,激发青年的爱国心和上进心。郝老师讲语文课,选的是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和文章,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牛老师讲修身课,朗读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著作,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一个人应有的品格,人活在世上不是为着个人享受荣华富贵,而要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贡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牛老师还组织“补习班”的学生阅读《论持久战》,以及《抗战日报》《祖国呼声》等进步书报。
补习班的师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老师待学生如同叔伯、兄长,嘘寒问暖;学生对教师倍加尊敬和爱戴,师生之间既是师生,又是同甘共苦的挚友。补习班人多,学校住宿容纳不了,牛老师就让学生吃住在自己家;遇有家境贫苦的学生,牛老师连伙食费也不收;为引导青年走正路,牛老师还亲自骑单车到太原中学,指导两名青年学生跳出迷津,奔向光明。
补习班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课堂教学,有个人自习,还有漫谈和解答疑难问题。补习班没有固定的修学年限,随来随学,来去自由,愿长则长,愿短则短。大多学生是学习上一段时间,在本人立志参加革命的要求下,由我方秘密交通员带赴晋绥革命根据地,安排工作或送学校继续深造。
辛村高小补习班因有全县闻名的程、郝、牛等老师执教,慕名前来补习者络绎不绝。从1943年后半年到1944年底,陆续前来补习的知识青年有30余名。牛立道等几位学生,从太原中等学校逃出后也住在辛村高小,一面任教,一面补习。通过在补习班学习,几人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陆续加入革命队伍,并带动其他低年级的一批同学踏上革命征途。
中共小店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