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雪莲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曾驻扎在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该村村民郭海波家中收藏有大量抗战民间文书,主要有八路军军队、医院、军工厂、学校、根据地政府、区公所、村公所等党政军机关粮钱出入账、各种凭证、票据等。这些文书不仅记录了当时孔家峧村村民积极为八路军筹集军用物资的历史,而且反映了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纪律严明、管理有序,展现了军民共渡的鱼水情深。
从1940年3月开始,国民党停止发放八路军的粮饷,不到半年,八路军的粮食供给就开始紧张了。1941年至1942年,各种灾害及日军的“扫荡”让太行根据地群众缺衣少食,从敌占区及国统区逃亡来的大量难民,也加重了根据地的粮食供应负担。为了救济灾民和难民,太行根据地部队和地方干部都主动减少口粮,人均每天节约4两小米用于救灾。随着灾情的加剧,1943年,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要求一二九师部队每人每日再节约3两小米及全部菜金,用于赈济灾民。
孔家峧文书中还保留着一些难民领到粮食的收据,如:“今收到:柏官庄主村公所发给难民玉交(茭)四升,王原氏6月4日。”“今收到:柏官庄主公所发给难民玉交(茭)四升,江李氏6月4日。”等。可见孔家峧给难民发放粮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放规则和较为完备的会计体系,以保证救济粮能切实公平地发放到难民手中。
这些发放到孔家峧灾民、难民手中的救济粮,除了政府募集、购买、建立义仓等获得之外,还有很大部分是根据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而来的。八路军积极响应“节衣缩食、救济灾民”的号召,除了定量节约粮食外,还吃冷食以节约柴火,吃糠、吃野菜,挪出粮食救灾。据不完全统计,太行抗日根据地军队节约物资折合小米141.4万余斤,全部捐给根据地灾民、难民。灾区群众说:“一辈子遭过几次灾,也没有见过今天这样的军队和政府与人民同甘共苦。”
除了发放救济粮、救济金、生活物资等直接救济的方式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时期主要的救济手段。在太行区以工代赈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运输军用或救灾物资、兴修水渠、凿井修滩、植树造林、灭蝗等。
八路军为村民提供做军鞋的材料,区公所发给村民夜间制作军鞋点灯时所需的煤油,一双军鞋的工钱为5角。孔家峧和柏官庄的村民踊跃加入做军鞋的以工代赈工作中。仅3天,柏官庄村共上交军鞋105双。经历过抗战的村中老人郑明田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村里的妇女人人都做军鞋,争先恐后支援打仗,有的妇女除了完成任务,还多做几双,都觉得是很光荣的事。”
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时期,我军不仅省吃俭用,给根据地灾民提供物资帮助,而且积极参与捕蝗、耕地、补种、抢收等生产自救运动中,为救济灾民、发展生产作出贡献。在一心为民、纪律严明的人民子弟兵的感召下,根据地群众也自发地准备军用物资。除了帮忙代购军用物资外,孔家峧村在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缺粮缺钱的情况下还积极借给各党政机关粮食。
面对重重的天灾人祸,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严格而又灵活多变的制度和规范,既让军队得以发展壮大,也帮扶民众渡过了日军“扫荡”和天灾带来的深重苦难,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些珍贵的文书正是这一奇迹的有力见证,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一家亲、同舟共济抵抗日本法西斯入侵和自然灾害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