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骡马队
红十字医护人员在窑洞里为伤兵做手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在共产党人的呼吁下,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医药器械等物资援助,从1938年起,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先后派出六批医疗队,前往共产党领导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开展战地救护。1938年1月,加美援华医疗队前往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8月,印度援华医疗队前往晋察冀和太行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至1940年初,医疗队第10中队前往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1939年至1945年,一批来自西班牙的医生前往太行抗日根据地;1939年冬,第7、第40、第56医疗队前往晋绥抗日根据地;1940年至1942年,第一大队前往太行山南部。
太行山山高路险,医疗队用数百头牲口组成骡马队,驮运医疗器械、药品敷料等物品。加美援华医疗队白求恩大夫还在马驮的基础上改造成“卢沟桥”药驮。自此,穿行在千山万壑、遍插红十字旗帜的骡马队,成为太行山上的一道风景线。
在太行根据地救护的日日夜夜,“红十字人”渐渐地被根据地官民平等、军民团结、政治民主、婚姻自由的风气吸引。上山前,他们慨叹“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上山后,他们发现,原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方晴朗的天空……越来越多的“红十字人”深深地爱上太行山。
上海红十字煤业救护队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帮助下,100余人就地集体加入新四军。之后,一部分人转战太行山,帮助八路军开展战场救护,其中20多人光荣牺牲。
红十字会第23医疗队医师金茂岳来到延安帮助工作后,改变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经他接生的新生儿多达3000余人,被誉为“红都名医”。
红十字会第13医疗队医护周惠成在淞沪会战中被敌机击中,左腿截肢。走到西安时大量吐血,不得不留下治疗。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劝他留在后方医院工作,但他说:“爬,我也要爬到太行山。”身体稍一好转,他就独自一人,靠着一条腿,绕过日军的封锁线,翻越中条山、太行山,赶到山西省沁县八路军野战医院。1941年,周惠成伤病复发,牺牲在太行山上,年仅16岁。
据统计,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救护总队共进行手术11.9万例,骨折复位3万例,住院治疗21.4万例,培养医护人员近万人。其中荣独山、汤蠡舟、周寿恺、张涤生、屠开元、金茂岳等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医学界的泰斗。
在中国红十字会档案中,记载了殉职员工和积劳病故者114人,至于地方红十字会在抗战救护中还有多少人献出生命,不得而知。加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抗战救护而牺牲的外籍红十字人士,如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英国医生高田宜等,总计当有数百人。还有一些人,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好在,太行山上的连翘花,每年为他们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