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军鞋账
娄烦收藏者强建生手中,有一份1946年前后静乐县二区石家庄行政村(今属娄烦县杜交曲镇)上交公粮、公草和军鞋的账簿,账簿纸质为麻纸,共有各种账目40多页,全部以毛笔填写。其中有一页是军鞋账,内容为:
“静二区石家庄行政村三十五年代做军鞋统计表6月份填。”该行政村共辖“石家庄、官庄、蒲峪、小河沟、小泉沟”五个自然村。填写有“原派鞋数、每双发布、每双颜料洋、领布洋人”等4个项目。表格下面的说明文字为:“每双发白布伍尺壹寸,颜料本币壹佰伍十(拾)元,当时发给各村,石家(原文缺庄)每壹闾拾双。”
闾是当时的村级行政建置。1917年10月,阎锡山政权山西省行政公署制定《乡村编制简章》,建立编村制。编村分成若干“闾”,每闾约25户。1946年,编村改为行政村,行政村下辖自然村,闾建置撤销。石家庄编村应交55双军鞋,说明该编村当时有农户1300多户。
当时娄烦地区属静乐县二区、六区和五区的一部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太原及山西其他部分地区还被阎锡山政权盘踞着,娄烦地区作为老解放区,群众拥护和支持人民军队的重点也相应从抗击日寇转为支援前线。包括娄烦地区在内的静乐县组织和动员群众为山西全境解放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先后参加过晋北、忻县、晋中、太原战役的支前工作,声势十分浩大。娄烦群众做军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群众做军鞋,虽然人民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资助,但这种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做一双鞋,除资助的白布,颜料钱外,还需要大量的布次(碎布头)、麻绳、棉线等。在那个生活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东西都是十分缺乏的。而且做鞋十分费工,要经过打袼褙、粘鞋、纳鞋、绱鞋等多个程序。一名妇女要做一双结实的能够适应长期作战奔波的军鞋,没有十来天的时间做不成。可见群众做军鞋需要付出多大的奉献。
《抗战日报》1945年9月28日报道《静乐韩家沟妇女两天做军鞋二百双》:“全行政村又于两天内交公粮两千余斤,完成军鞋一百八十双,老汉刘祥、刘吉等纷纷出材料多做军鞋,总共自愿出材料多做军鞋有七十双。”事实上和交公粮两千多斤一样,做军鞋也是因为地方支前工作做得好早有准备的,两天根本做不出二百双鞋来。《晋绥日报》1946年8月17日报道《静乐努力部队供给 五千双军鞋上前线》:“为保证前线部队供给,七月底,县上曾派出三十余名区干部,分头下乡集中军粮军鞋,设置慰劳站。二区凤凰村妇女,得知我军胜利消息,异常高兴,日夜赶做军鞋,十日间,全县即集中五千双军鞋,全部送往前方。”(张贵桃)